编者按: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教育家精神,为广大人民教师提供了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为建设支撑教育强国的教师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值此第40个教师节和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临之际,即日起,学校党委宣传部推出“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系列报道,讲述东油师者的感人故事。这里有你敬仰的老师,有熟悉的同窗或学长,也或许是从未听过的陌生名字。我们相信,你会从故事里得到东油师者心怀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力量,崇学尚研、求实创新的拼搏力量,让每个学生心中充满爱与希望的前进力量。Bwin必赢国际官网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初心不改、永挑重任,在冲击国家“双一流”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赛出好成绩,助力科教兴国、能源报国、人才强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奔涌大潮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胡靖邦(1932—1997),教授,博士生导师。1932年出生于广东广州,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1953年起在北京石油学院攻读研究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并留校任教。1961年来到东北石油学院开发系工作,历任采油教研室主任、开发系副主任、开发系主任、学院党委统战部部长、提高采收率研究所所长等职。1993年,被聘为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胡靖邦是石油高等教育战线的知名学者,中国石油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石油工业标准化委员会首届委员,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胡靖邦
为人师表、爱国奉献的教育家
胡靖邦甘为人梯,以蜡炬之姿为石油教育事业的发展默默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
早在大庆石油会战之际、东北石油学院草创之时,胡靖邦便毅然前往当时条件尚苦的大庆油田。由于当时新建院,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稀缺,给学生讲油层物理和采油工程课程的担子一下子就压在他的身上。那时,没有合适的教材,胡靖邦一边组织教材,一边备课。学院生活条件艰苦,食物匮乏,师生常要忍受饥饿之苦;冬季天气寒冷,取暖设备又不正常,往往冻得人手脚发麻。可是他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只有一个信念——认真备好课,把学生教好,尽到自己的责任。胡靖邦身上体现的大庆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学生毕业后又将这种精神播撒到祖国各地。
1976年,他用心血铸成的几十万字的著作《大庆油田油水井调整挖潜一百例》问世了,这本书为油田采油提供了大量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我国油田采油中地层破裂规律研究的空白。后期在担负繁重的科研攻关任务的情况下,胡靖邦仍然亲力亲为,继续长期从事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自1985年招收三次采油方向的研究生起,他在石油高校中最先开设了质量较高的三次采油原理学位课程。在教学中,胡靖邦结合我国实际,积极吸收国外大学研究生课程内容,锐意改进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好评。他参加过《采油工程》《油气田开发与开采》等石油工业部统编教材的编写,主审过部级优秀统编教材《采油工程原理》,参加过《实用油藏工程方法》《油藏工程原理》等译著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上述图书在各大高校均得到了广泛运用,胡靖邦为石油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胡靖邦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资格,他成为学校建校30多年来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为学校成功申报博士点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胡靖邦坚持教书育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风范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教育和影响学生,为石油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经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28人,博士研究生有6人。青蓝冰水,全凭老干为扶持;春风化雨,绿野堂开占物华。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胡靖邦(前排左一)参加学院第五次党代会
敢为人先、攻坚担当的科学家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三次采油技术通常是指常规砂岩油藏经一次、二次采油之后继续以化学驱、气体溶剂驱、热力采油、微生物采油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油田开采技术,在这一石油开采核心领域中,胡靖邦教授始终领军奋战在科研攻坚前沿。早在 1972年,三次采油技术还未引起普遍重视的时候,胡靖邦便富有远见地选择了聚合物驱三次采油作为主攻方向,率先组建了部级重点实验室——驱油机理研究室,带领团队开始探索。
胡靖邦在实验室
彼时三次采油属于技术新、难度大的科研领域,聚合物驱三次采油研究项目难度较大,国外搞了几十年也没能在油田实际应用,只是在小范围进行矿场试验,国内可以借鉴参考的资料更少。甚至当时有国外权威人士断言:三次采油是“未来技术”,目前无法实现。但是胡靖邦毅然决然地开始了新的攻关和探索——“就是要在没干过、没希望的地方找突破”!每天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搞研究、做实验,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一干就干到凌晨两三点。尤其在严冬,早早来到实验室的他不顾手掌皲裂,即刻沉浸到实验中;罹患疾病之后,他带着病躯坚守在一线,哪怕因病痛汗流浃背,也未曾有一日懈怠。胡靖邦在充分调研美国应用聚合物驱失败的大量案例后,总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颖的理论体系,并先后两次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和俄克拉何马大学学习考察先进的实验方法,有力地加速了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研究应用工作。
胡靖邦(左一)与国外专家交流
1993年,驱油机理研究室扩建为提高采收率研究所。在胡靖邦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提高采收率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国内首先引入淀粉 / 碘化铬比色法用于聚合物吸附实验研究;国内率先开展岩心动态吸附滞留实验;研制的两维纵向非均质、正韵律储层物理模型以及将该物理模型用于化学机理的研究均属国内外首创;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探索;国内首次培育出厌氧条件下利用油藏残余油和滞留聚合物作养料的菌种,开展微生物采油新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的突破性进展,为油田的高产稳产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这一个个“率先”、一个个“首创”是对研究所教师辛苦付出的最大肯定,也是对带头人胡靖邦的最高奖赏。
在胡靖邦的带领下,大庆石油学院在聚合物溶液流变性、聚合物的吸附与滞留、聚合物驱油段塞组合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及非均质储层物理模型的研发等领域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20世纪80年代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大庆油田同步开展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工作,为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推广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胡靖邦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完成的“大庆油田高含水地层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获得1991年度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年元月,胡靖邦又因冠心病多次诱发心绞痛,被迫住院治疗。出院后的一段时间,因心脏供血不足,行走有困难,他就让人用自行车接送,仍然坚持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他说:“休息是多种多样的,对待我这种病,工作就是最好的疗法。”1994年4月,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成功申报为部级重点建设学科,确定胡靖邦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他坚持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实验,力求取准每一个数据,做好每一项实验。
1996年,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推广,世界纪录随之诞生——中国成为首个实现化学驱三次采油大规模应用的国家。当时,大庆油田一类油层原油采收率近70%,远超发达国家45%的水平。1998年“大庆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在大庆油田“4000 万吨硬稳产、油气当量重上5000万吨”的新形势下,三次采油及配套技术已成为支撑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油田开发主导技术,并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三次采油领域,胡靖邦当之无愧地是一位敢为人先、攻坚担当的科学家,值得后辈敬仰,其潜精研思、踔厉奋发的科研攻关事迹,也必将被后人世代传颂。
赤胆忠心、立场坚定的爱国者
胡靖邦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为石油教育事业的发展默默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
胡靖邦
1961年7月,胡靖邦响应国家的号召,往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本着为祖国献石油的朴素爱国情怀,来到东北石油学院开发系工作,为了国家的石油教育事业,在遥远的北疆扎根发芽。
特殊年代,胡靖邦受到冲击,但他始终没有丧失理想信念,而是坚定初心,砥砺前行,全身心投入科研攻关任务之中。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重担,他就出现在哪里。一批批科研成果和著作就出于这段时间,这些也成为他不忘使命、忘我拼搏的最好见证。
春潮澎湃,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丝毫没有动摇他对石油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他多次婉言谢绝了国外亲属让他移居海外的劝说,一如既往地在大庆这片土地上为石油科技和石油高等教育辛勤耕耘。
1997年9月14日,胡靖邦不幸因病与世长辞。胡靖邦一生爱党爱国,淡泊名利,甘当人梯,忘我拼搏,无私奉献,治学严谨,求真务实。扎根北疆,勇攀高峰;名载史册,精神永存。他是祖国石油工业奉献者的典范,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栋梁。
撰写人:皮彦夫 张宇薇 周明德 徐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