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教育家精神,为广大人民教师提供了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为建设支撑教育强国的教师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值此第40个教师节和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临之际,即日起,学校党委宣传部推出“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系列报道,讲述东油师者的感人故事。这里有你敬仰的老师,有熟悉的同窗或学长,也或许是从未听过的陌生名字。我们相信,你会从故事里得到东油师者心怀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力量,崇学尚研、求实创新的拼搏力量,让每个学生心中充满爱与希望的前进力量。Bwin必赢国际官网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初心不改、永挑重任,在冲击国家“双一流”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赛出好成绩,助力科教兴国、能源报国、人才强国,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奔涌大潮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周世尧(1915— 1968),石油钻井学家,中国石油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石油钻井专业史上第一位教授,九三学社成员。1941 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电工程系。1944年留学美国,在美孚爱迪可公司和杜兰大学专攻钻井和采油技术,1948 年回国。曾任北京石油学院开发系主任,东北石油学院开发系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石油地质组组员。周世尧为中国石油钻井事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在玉门工作期间曾带领青草湾钻井队在戈壁滩上克服重重困难,首创全国冬季钻井成功纪录。先后参加了北京石油学院和东北石油学院的创建工作。参与编写了《油井工程》《钻井工程》等教材以及《英汉油矿词典》,为石油钻井、石油勘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组织创办了《石油勘探开发》《石油钻井》等杂志,是石油钻井专业杂志的首批创办人。他力求以现场第一手资料和国外新技术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他所培养的许多本科生、研究生现已成为石油战线的骨干,为石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学行兼优 爱国志士
1915年11月13日,周世尧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现黄陂区)的一个显赫家族。他的童年是在家族长辈主持的私塾里度过的,与同辈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自幼聪颖活泼,容貌清新俊秀,深受家人喜爱,被寄予厚望。
1937年,周世尧高中毕业后,怀揣报国之志,本想投身空军,却因母亲反对而未能如愿。当时,国内多数高等学府的招生已接近尾声,只有重庆大学仍在招生,周世尧报名参加考试并被录取。进入重庆大学后,周世尧因其忠诚、正直的品格和对公共事务的热忱,很快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信任。不久,他被推选为代表,参与“挽胡拒曹”大会,力图挽留德高望重的校长胡庶华,拒绝新派校长曹四勿的任命。1939年1月,他被选为“重庆大学国立促进会”的首席代表,肩负起推动学校国立化改革的重任。
在抗日战争期间,周世尧在校园内担任湖北黄陂同乡会的负责人,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活动。他甚至邀请到了著名的政治家董必武先生莅临重庆大学,为师生们做了一场激励人心的演讲。1949年,四川全面解放在即,隆昌一带国民党政府逃亡,解放军未到之前,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大搞破坏矿区反动活动。为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周世尧冒着生命危险与敌匪展开斗争,组织队员昼夜护矿,尽显爱国者本色。周世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石油钻井学家。
爱国奉献 石油报国
1941年,周世尧从重庆大学机电工程系毕业后,踏上了四川石油勘探处的工作岗位,开启了他充满挑战与奉献的石油钻井生涯。1944年,他远赴美国深造,在美国美孚爱迪可公司和杜兰大学深入学习钻井和采油技术。在异国他乡,他心系祖国,努力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期加快国内石油开采的步伐。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为国家引进了第一台深井钻机,这一创举为中国石油钻井史书写了新的篇章。
周世尧
1948年,周世尧携带宝贵的知识和设备回国,放弃了国外的高薪职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的石油事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世尧响应国家的号召,带领钻井队伍开赴条件艰苦的西部戈壁滩,开发玉门油田。1950年,他来到酒泉,与玉门矿务局的同事们一起,组成了实力强大的钻井大队。在玉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周世尧不仅担任重要职务,还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
1953年筹建北京石油学院初期,周世尧走上讲坛,承担起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石油工业专业技术骨干的重任。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大批既有爱国情操又有艰苦奋斗精神和专业技术的拔尖人才。所以,周世尧在编写教材时,不仅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编写,还把爱国主义引进了教学中。《人民日报》记者曾采访过他,并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周世尧的工作照片和介绍他工作业绩的专题文章。《成长中的北京石油学院》一书中对周世尧有这样一段介绍:“钻采系主任周世尧同志过去是钻井工程师,为了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曾几次到北京图书馆收集各种中国古代二千年前祖先在钻井方面的成就,仔细描下各种图形编写在教材中。”周世尧曾说:“过去看到现场干部的缺乏情况,更感到今天自己培养干部的责任重大。”
周世尧凭着渊博的学识和坚持实践、勇于探索的求学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受到了青年教师和学生们的普遍好评。他不仅在石油院校中赢得了赞誉,还在石油第一线,甚至在整个石油系统中都有一定威望,被称为“钻井王”。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期间,他曾兼任过现场工程师,到钻井井场解决一些生产技术问题;曾到过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石油现场工作,讲解钻井技术常识。1958年他带领北京石油学院的学生参加了四川南充石油会战。1961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另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东北石油学院也在积极地筹建中,周世尧又一次服从组织安排,参与创建东北石油学院。由于他工作积极努力,曾被评为大庆会战红旗手。他的教育工作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更包括深入现场,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周世尧的一生,既是对石油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是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教育报国”。
石油先驱 教育巨匠
周世尧的一生充满了激情与智慧。他不仅是石油钻井领域的先驱者,更是中国石油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故事,是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一个缩影,也是无数石油工作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
20世纪40年代,中国石油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落后,设备简陋。周世尧敏锐地意识到,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出国留学,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石油事业紧密相连。在美国,周世尧不仅深入学习了钻井和采油技术,还积极与国内勘探队交流,分享最新的技术动态,为国内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他的努力,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石油教育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948年,周世尧带着一台75型深井钻机回到中国,这台钻机在玉门油田的冬季钻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冬季打井成功的纪录。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石油工人的顽强拼搏精神,也为中国石油钻井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期间,周世尧不仅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还积极参与学院的对外交流活动。他经常担当翻译接待外宾,带领外宾参观学院各部门的建设情况,并向外宾介绍学院的教学、生产、科研等情况。周世尧不仅要抽空收集现场第一手资料,还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他翻译了大量的国外技术文献。他说:“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的责任是要为现场输送合格人才,不能满足现状,要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因此,他刻苦钻研新技术,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分门别类地记录着各种资料,有的是翻译的国外新技术文稿,有的是他从现场收集的第一手材料。经过整理后,他把这些资料上升为理论,然后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形成讲义。他翻译的英文资料有几大本,经常借给青年教师和学生阅读。
随着国内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急需创办石油钻井专业方面的杂志,为国内外同行搭建一个沟通平台。为了让后人看到先人在中国石油钻井工业一路走过来的足迹,周世尧组织创办了《石油勘探开发》《石油钻井》及其他一些石油钻井专业方面的杂志。他把自己在钻井一线的亲身实践和创建两院的经验积累写成文字发表在杂志上,也把自己在百忙中翻译的一些外国技术资料发表在杂志上,成为中国石油钻井专业杂志的首批创办人。
“钻探深井破地心,披荆斩棘为人民”——原石油大学校长杨光华先生为他题词,这是老校长对周世尧的赞誉,更是周世尧执着敬业、爱岗奉献的写照。周世尧始终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致力于石油钻井事业的发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勇于探索,不畏挑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钻探深井破地心”的精神。他不仅为我国石油钻井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福祉。
“坚忍不拔铸石油梦,润物无声育英才”——这是周世尧的学生们对老师的感恩,也是对周世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度概括。
Bwin必赢国际官网内周世尧先生塑像
周世尧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他始终坚守坚忍不拔的信念,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始终保持着勇往直前的精神。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石油钻井事业,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兢兢业业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储备了强大的人才力量。
撰写人:李思琪 刘鑫 吕恬 徐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