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来源:Bwin必赢国际官网主站 发布时间:2022-09-29访问次数:

为落实教育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高水平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启动了“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配合高校国际化发展目标,加快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现组织开展2023年度申报工作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宗旨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下称“计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旨在落实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建设高水平教育体系,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聚焦家国情怀、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沟通三个方面,以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实现以下培养目标:

1.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改革与发展成就,增强“四个自信”;深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了解国际组织的运作;理解全球政治和文化差异;关注能源、环境、健康、安全等全球议题。

3.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互动的能力;学习在国际交往中站稳立场且方式得当;提高在国际交往中化解冲突与矛盾的能力;提高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升自我国际竞争力。

二、内容

“计划”由《当代中国》、《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沟通》 三个课程模块构成,采用“理论+实践”的培养方式,由9门课程、9场结合课程主题的讲座,以及与课程教学有机衔接的9项国内外实践活动构成,简称“999 模式”。课程和讲座共约160学时(实践活动课时未计入)。学生在一年内每模块注册学习不少于1门课程(总计不少于48学时),可获颁课程结业证书。详见项目培养方案(附件1)。

“计划”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国际组织与国际机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培训活动和实习推荐;以大型国企和跨国企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化企业实训活动;以国际名校研修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学术研究能力提升活动;以提升思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小型辩论竞赛活动;以开拓国际视野为目的的国际文化体验与研究活动;以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为目标的学生研讨活动等。

三、实施

(一)管理机制

本项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所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负责具体执行,有关高校通过申报参与项目实施,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并与项目执行单位共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与支持。

(二)实施步骤

1.参与学院通过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就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时数量、开课时间等事项达成一致。

2.参与学院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并选拔学生参与项目课程学习,并协同做好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

3.参与项目课程的学生组成本学院“新青年班”;参与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协调项目的具体落实并配备“新青年班”班主任/辅导教师。

4.参与学院项目负责人员和辅导教师与项目执行单位共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随时解决学生在本项目课程与活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5.参与学院依照《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指南》开展项目。

(三)实施范围

本次申报拟在尚未申报的高校中邀请50所院校参加本项目的开展与实施。

四、申报

(一)申报条件

申报基本条件为:认同本项目的宗旨与目标;有明确的国际化发展规划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好的开设在线课程的设施和基础。

(二)申报流程

1.申报学院填写《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申报书》,由学校负责国际交流合作事务的校领导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后报送至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与发展项目办公室”。

2.本项目组织“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相关成员对有关院校的申报进行综合评审。

3.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所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与通过评审的高校签署项目合作协议。

(三)申报期限

请于2022年11月15日前将已签章的《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申报书》(附件2)报送“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与发展项目办公室”。

五、其它

1.召开项目年会:为不断完善项目实施,提升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将举办“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年会”,逐年评估项目实施成效,推荐并展示参与院校实施经验。

2.编撰项目年报:项目将汇集整理项目实施院校在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案例以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编撰“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年度报告”,推动交流互鉴,促进协同创新,提升实施水平。

3.共建人才基地:符合条件的申报学院可建立“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基地”,作为本计划的实施载体并发挥相应职能。

4.合作建立微专业:在本项目课程基础上,本项目可与项目院校通过进一步融合校内外课程的方式,合作共建项目课程模块所涉及学科的微专业,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校内联系:

人:国际交流合作处(机关楼311)  许老师 刘老师

联系电话:0459-6503391

校外联系:

人:孙老师 、戴老师、刘老师;

联系电话:18310839753;010-83988188

电子邮件:ygct@ciei.org.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60 号逸夫会议中心

 

                                              国际交流合作处

2022929